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语文教学:关注细微变化,强化文体意识

时间:2020-05-28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语文教学:关注细微变化,强化文体意识
关注细微变化 强化文体意识

张俊宇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稳中有变,2019年11月30日,山东省举行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在这张官方试卷中却呈现颠覆性的变革。2020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将会以何种形式来考查?对于即将到来的2020年高考,考生应如何迎战呢?

一、放开眼界,关注细节变化。

这里,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自2015年以来这一题型的变化轨跡。

2015年广东省高考自主命题,该题目题号为12、13、14,题型为两道选择题外加一主观题。2015、2016年全国卷,该题目连续两年题号为1、2、3,题型为三道选择题,设问如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题重在考查考生对于原文信息的锁定与比对,关注细微转述中的陷阱。备考中我们要对这些常规陷阱了然于心,重点防范“随意增加词语或短语”、“删减修饰成分”、“更换关键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的内涵外延”、“弄错代词”、“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常规错误。

第二题一般会涉及复句关系,我们要明确十种复句类型: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因果、条件、解说、目的,重点关注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因果(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第三题多是基于文本之上的理解、概括与推断。要求我们通观全篇,整体考量,选项不一定是原文、原语段,只要基于原文可以做出合理推断即为正确,否则即判为“无中生有”、“推断绝对化”等。

虽然2015、2016年全国卷保持了延续性,但是如果备考时我们稍微放开眼界,就会发现,2014、2015年山东高考卷与我们有细微差别,题目设置分别为: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 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两年的题目设置已经摆脱了只考查文本内容的单一题型,开始引导考生关注文体本身——论述类文本,考查考生提炼文本主旨、匹配论点与论据的能力。如果在2016年备考时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那么2017年当题型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不会手足无措。

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考查题型完全一致,均为三道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出题者将前两年的1、2、3题整合为1、3题,考点不变,上文已经明确,不再赘述。

重点分析第2题(关注下划线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9年全国卷)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A选项考查论证层次,B选项考查论证立场,C选项考查论证方法,D选项考查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对于论述类文本,考生需具备如下能力:迅速提炼文本主旨,厘清分论点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和逻辑关系(并列、递进),熟识论证方式——立论(直接提出观点并阐明理由)、驳论(包括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理顺论证层次(层进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辨识常规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明晰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已经不限于回归原文的信息筛选、比对,要求考生带着明确的文体意识通观全文,整合信息。

所以,考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需要圈点勾画如下信息:位于句首或句尾的观点句的核心词,文章中表明起承转合的层次性词语,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及对比论证等论证中的论证主体。并通观全文,理顺文章层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找出出现的所有论证方法。在此,我们以2018年全国卷一段文字为范例来展示如何圈点勾画。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通过划线部分,我们能迅速理清本段观点为“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从逻辑上”、“从现实过程上”意味本段文字从两个层面展开。“然而”告诉我们在“从逻辑上”这一层面的论述中又包含两个小的层次,文本分别阐述了“照着讲”“接着讲”的意义。文本如下题目涉及本段文字1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2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3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通关全局,强化文体意识。

我们在梳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本题的位置与题型变化,更要通观整张试卷,并思考各个板块设置调整间的细微关系。全国卷自2017年开始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一题型,但是2019年从以前的7、8、9题调整为4、5、6题,紧跟论述类文本之后。这是否意味着从答题思维角度看,该题型与论述类文本更接近,更有利于实现整张试卷答题思维的流畅性。

2018年非连续性文本在一些模拟题中出现变化,其考查点的设置与论述类文本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一张试卷同一考点重复考查有悖于考核精神。我们惊奇地发现,2019年11月30日,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试卷出炉,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整合为现代文阅读。它以科幻小说为命题背景,设置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为文学评论,是对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的评论,500多字;第二则材料为论述类文本,是关于科幻小说为何缺少文学性的讨论,1000来字;第三则材料也是文学评论,是对科幻文学风格的评论,400多字;三则材料共2000字左右,设置5道题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2题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的筛选、比对题目,在论述类文本中常出现在1、3题中。

第3题已经在考查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在历年的全国卷中从未出现过这一题型,但其在2018年天津高考卷论述类文本中已经出现:

3.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 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两道题目ABCD四个选项均来自文本之外,前者是四句言论,后者是四种生活现象。要求考生对文本观点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提炼观点,选择论据。而2020年山东模拟卷第4题以主观题的方式直接考查论证特点,这一考点自2017年开始一直以客观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的考核中,细心的同学只要对第2题ABCD选项稍加归纳整理,就可以尝试着从观点、论证层次、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本,总结、提炼特点。第5题更是上升至鉴赏、评价层面,要求考生基于文本理解对某一文学样式进行评价,完全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自圆其说即可。

2020年全国卷是否会取消论述类文本不得而知,调整试卷内容、调和增加主观题与文本阅读总量的矛盾,该整合不失为一种尝试。而将论证方法的考查以主观题的形式合并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做法再次提示我们,备考中强化文本意识至关重要。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可以包含不同的文本形式,如果文本里有论述类倾向的文本,顺势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未尝不是一种命题思路,既然考文本知识,新闻、科普文、调查报告等文本亦文体特征鲜明,语言特色突出,也极有可能成为考查要点。

这提示我们,论述类文本备考时已经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已知题型的训练中,而是要强化文本意识,将其与新闻、科普文、报告文學等文本放在一起,从文本特征的角度系统地认识这些文学样式。

考查题型可能千变万化,作为考生,切不可唯前一年高考题型马首是瞻,亦步亦趋;我们要放开眼界,遍观各省份近几年的高考题及具有影响力的模拟题,细心推敲同一题型的变化细节,强化文本意识,在题海中锤炼自身。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