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8

时间:2021-01-22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新课改——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8

一、新课改:师生共成长
欧阳敏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学生,关注着自己的语文课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每节课下来我总是认真地审视着自己的课堂,为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遗憾,也为那激动人心的小小成功而沾沾自喜。失败的课让自己失落,觉得语文教学何其艰难,但同时又反思着如何增加课堂的灵动,成功的课又让自己对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充满信心。课后,我常常在想:刚才结束的那节课我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了吗?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了吗……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该作出怎样的冷静思考与总结,让我们逐渐成熟,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一)、教学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得到发展。

当讲到《最后一课》中19自然段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民没有珍惜时光学习法语时,有一名学生由此感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抓住机会,不要等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当时恰逢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我由此想到这何尝不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时机。于是,在班会课上,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几个感人的亲情故事,并提议学生在“三八”妇女节当天送给母亲一份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懵懂而又含蓄的孩子们都兴奋不已,悄悄地执行这个秘密的“爱心计划”。不久,马上有家长或以信件或以电话的方式,以难以遏制的兴奋、喜悦之情与我一同分享那甜蜜的祝福。

感性的我总是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个性发展的塑造期,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更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更需要一份纯洁而又无私的爱来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所以,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的我对学生更是悉心。每每课后,我总是走下讲台,与他们谈心、讨论、游戏,小心翼翼而又毫无保留地经营着师生之间这份特殊的爱。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送给我他们平时用零花钱积攒买来的礼物,我感慨万千:摆在我面前的哪里是礼物,这分明就是孩子们最真诚最纯洁的心啊!当一个腼腆的女孩走到我面前,眼含泪花,恭恭敬敬地向我鞠躬时,我感动地笑了;当她用颤抖的声音叫出“妈妈”二字时,面对眼前这个十四岁的“女儿”,二十五岁的我幸福的哭了……

是的,将心比心,以心还心。有什么比教师自己投入专注的爱更能培养孩子的情感呢?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抓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教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的推行中不断加强学习,完善自我。首先是会学习,我认为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师就应该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教师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去的唯“分”论,要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来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立足课堂,把课改精神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课文的兴趣。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敢发言,害怕说不好别人笑话,而且越是暂时后进的学生这种心理障碍越大,往往造成懒于思考,长期下来,对学习就会丧失兴趣。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度有差异、有梯度,注意分层教学,每堂课提问总是因人而异。这样,许多后进生能勇于、敢于发言,教师同样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给学生一个合理正确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向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渐渐地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经常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我想: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求教师能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来学习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也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否则将适得其反,比如在一次校内公开课活动中,出现了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答的不全面,这时授课老师说:这位同学答的不完整,继续思考!这样一个否定性评价,就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其实对学生的评价要细化、具体些。到底是哪个方面不准确,评语要简炼具体。当然对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也应有区别,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成绩好的、对成绩暂时后进的、对性格内向的、对性格外向的等都应注意根据对象、场合等的不同而区别使用。

(四)、师生互动真正做到和谐、民主、共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介入讨论,该作哪些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学习品质的锻炼。如教学鲁迅的《风筝》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我对弟弟的行为是爱弟弟还是害弟弟"的话题展开讲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内多一些"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人和哪件事"等问题,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趋异""求新""自信""冒险"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指引学生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实现自身的超越。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一点理解和体会,我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改也不是纸上谈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只有老师的观念首先转变过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教师应该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新课改中成长!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在反思中建设!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符号诠释 
顾金光

以前的课堂教学,“严肃紧张”是特征,而时至今日,课堂教学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话语霸权被撼动,学生民主话语声音在上扬,笔者认为有三种境界,权用符号加以诠释。

“!”标识着课堂教学的情感融入

教师呆板的姿态、呆板的眼神、呆板的教法、呆板的语言……均为课堂之大忌、均为学生厌学的根源,是课堂低效的症结之所在。很多教师教学设计板块化,第一板块是复习,第二板块是新授,第三板块是作业。这样的老三段,怎能不让学生生厌?学生盼望的是常变常新的课堂。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情感色彩呢?

首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特定空间,含有国家、学校对教师的信任,含有无数家庭对育人效果的期待。其次,精心设计导语。导语可以引用古诗,可以引用名言,可以以歌导入,可以以故事引入,让学生在文化的沐浴中逐步进入课堂境界。再次,教学语言精美化。在尊重知识严密逻辑的基础上润色语言,使之流畅、圆润、动听。其四,评价语言的精心运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学会认真听。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讨论小结和表达表述。对真理的每一次接近,接近的程度有高低,创新的意识有强弱,表达的深度广度有差异……假如教师只会一谓地运用“好”、“不错”、“真棒”这样笼统的评价,只能视为一个不合格的倾听者,一个词汇贫乏的反馈者。其五,课堂结语的精心设计。或在音乐伴奏中娓娓叙述,或在排比句中画龙点睛,或展示多媒体画面时深情解说。不拘一格的结语,将为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讲课声调高昂,有一次把研究生请到家里辅导,讲着讲着,声调就高昂起来,老伴走过来提醒他只有两个人,犯不着那么慷慨激昂。可是,他觉得是内在的情感在起作用,是情感在迸发。

“……”代表教师的拓展意识

“余音绕梁三日”是一种艺术境界。一节课教师要多角度阐发,关注课堂的深层推进。“厚积薄发”代表教师的本领,“深入浅出”则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本领。课堂要拓展,向相关知识拓展,向时代生活拓展,向校本资源拓展。拓展有一个广度问题,历史课“三农”问题,可以拓展到“日本明治维新”、“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土地革命政策”,等等;拓展有一个深度问题,语文课讲黄鹤楼,拓展到崔灏的诗,那么诗与文的情感基础比较、表达方式比较、诗与文的抒情节奏比较,都必须到位,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

课堂必须有一定的“留白”。很多教师一味在“作秀”,显示自己的才华,往往喜欢包办代替,甚至拖堂。“留白”就是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回味。一位教师在上《朋友》主题班会时,在让学生汇报格言、故事叙述之后,插播了一段乐曲(不是歌曲),营造了伤感的氛围,请同学们不用动笔,想一想毕业感言,学生在乐曲伤感的氛围中体验着一份感动、一份失落,有的同学趴在桌上哭了……这就是留白,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代表课堂教学的问题状态

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设计问题要有统摄性,避免琐碎、不得要领。视学生为手中之牛,牵鼻而走,一节课让学生很疲劳,问题问了十个二十个,而真正懂的只有几个学生。避免此种状况,应让学生成为发问主体、思考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更能体现师生互动、思维碰撞。问号的存在,一方面是教师提出的,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我生成的。问题的数量是否适中,质量是否高,将是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教师的问题数量与学生问题的数量存在着差异,学生问题可以分为即时的、合理的、非现时的,我们视这些问题为课堂资源,因为学生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状态。认识到这一点,便于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体现唯美而多姿的意境,使之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够体现课堂实效,更能够在师生互动中体现课堂知识价值与生命情感价值的和谐统一,更能够体现课堂需要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和谐统一。打造魅力课堂迫在眉睫。尽管学科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可是打造魅力课堂,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魅力课堂的打造不仅仅是施教者的梦想,而且应该成为施教者自觉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魅力课堂吧!



三、新课程理念下“讲授法”是否过时 
熊雪芬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都遭受着强有力的冲击。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就意味着教学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那么,是不是说我们使用已久的“讲授法”就过时了呢?我认为,虽然讲授法与其他教法相比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存在价值。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具有优越性。

(一)、讲授法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生动的描绘,有启发性的提问等,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是重要而经济的途径,文言文是中学生最惧怕的一种文体,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多采用串讲法。先逐句朗读、逐句结实,然后逐段串讲,全文串通,点名题旨。(串讲过程中可适当点学生回讲,检查其接受情况。)用串讲法省时,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掌握相关文言词汇、理解文章主题。与“探究教学法”课堂内难以完成任务,教学时间难以把握相比,讲授法显得优越得多。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更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讲授法有利于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法有多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串讲)、讲演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的时候多采用讲解的方式。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地理》中气候和天气的概念时曾尝试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方法。在一个班我直接用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的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并举例区分了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记忆较准确。在另外一个班我采用了讨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并比较两者的不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虽然在我的指导下有的小组的学生能说出两者的概念并能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但是不够全面,表述也不科学。教学目标即便是完成了,但耗时过长,且我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对概念掌握的系统性、准确性。由此,我可以说讲授法强调的是系统地讲解知识,注重双重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准确系统的知识。

(三)、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都渗透着讲授法,可以综合使用

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而没有过时,不仅仅在于它容易控制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知识,还在于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教法不断出现的同时,讲授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点评、总结,这些都是教师运用讲授法的过程。讲授法渗透于其他教法的实施过程中,离开了讲授法,其他教学方法就难以独立存在。同样的,讲授法只有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弥补使用该教法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发展容易受到影响的不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因素,一堂课以何种教法为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以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为依据,虽然讲授法有其不足的一面,但它有着自身的优势,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我们仍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将讲授法与其他方法合理结合,探索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好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讲授法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放光辉。



四、正确处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十个重要关系
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推进课程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处理好这些联系和关系,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一、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实事求是地评价传统教育。

建国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各类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人才,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持越来越大。尽管我们的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但对教育进行整体评价决不能简单地冠之以“ 应试教育 ”,这涉及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乃至教育性质的评价问题。只可以说,我们某一类教育中的某些学校的办学思想还不够端正,还存在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诸如忽视德育和劳动教育,忽视音体美教学,忽视后进生,加班加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等。

只要我们国家不宣布普及高等教育,高一级学校招收新生就存在一个选拔问题。有选拔,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升学率,这是办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考试不是“ 应试教育 ”特有的,正如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一样,因此,进行教育改革决不能丑化传统教育,决不能把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和提高升学率对立起来。实施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继承和发展,要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突出抓好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把更多更好的毕业生输送到高一级学校,对升不上学的也要培养成当地经济建设的合格劳动者。

二、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知识即学识、学问。从通常意义上来说,知识多,办法就多,水平就高,能力就强。什么是能力?中小学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我曾与一些教育专家和命题专家探讨过这一问题。有些专家明确指出:中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是指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辨别真假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等等。有的专家认为,“ 知识的有效运用即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明确了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关系,为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是对课改后 “ 轻视知识 ”倾向的一种矫正。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三、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与 “ 双基 ” 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 “ 双基 ” 为主,课改初期要特别注意防止 “ 双基 ”的淡化和三维目标的虚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做法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这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 双基 ” 淡化和 “ 三维目标 ” 虚化的现象,过去大家抓得很实很有效的 “ 双基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三维目标出现了虚化,知识、技能这个担负着极其重要常规任务的基础性目标该实的实不了;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 “ 游离” 的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 “ 贴标签 ”的现象,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像讲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 教 ” 给学生,这种教育显得空洞乏味、苍白无力,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抓 “ 双基 ”与推行新课改并不矛盾。课改前,教学中也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是没有明确提出这两个目标,也不能因为课改后提出了三维目标,就淡化“ 双基 ” 。在课改初期要特别防止走向忽视 “ 双基 ” 的另一个极端,否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正确处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间接知识为主,努力达成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融通和整合。

“ 回归生活 ”“ 关注学生体验 ”已成为我国课改的一个焦点话题。针对原有课程的弊端,提出关注学生体验、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非常重要,但不能矫枉过正,必须处理好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关系。

直接知识是间接知识的基础和来源,间接知识依托并服务于直接知识,两者的关系的本质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我们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实践、导向实践,但并不主张“ 回归实践 ”,因为这既有悖于人类从直接知识中分离出间接知识的初衷,同时也会妨碍间接知识的发展进程。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间接知识的自身逻辑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利用直接知识的教育资源,努力达成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的融通和整合,而不能走“ 间接知识回归直接知识 ” 的路子。

五、正确处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积极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在实施课改的这段时间内出现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通过认真的比较反思,发现传统 “ 讲授法 ”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具有大众化特点,它的应用是最广泛的,至今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使用此法;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有讲,有问,有答,有议,有读,有写,有启发引导,它是以讲授为主,兼有多种形式和特点的教学方法;它有一个组织严密的过程,非常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从来也没有否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学生付出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学生的思维时刻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进行活动;它具有高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实际上,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个阶段的身心特点,受动性大于能动性,依赖性大于自主性,继承性大于创造性。因此,在课改的新形势下,讲授法仍是最优秀、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新课程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式教学比接受性教学要多花很多时间,耗时是讲授法的 1.4倍之多,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采用探究式。探究式学习主要用来打开重要知识网络中的一些 “ 结 ” 和 “ 扣 ”,一些能讲清楚的事实性的知识是没有必要探究的。对广大教师而言,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哪个教育家的方法,而是符合师生实际,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促使学生最快地转化为能力的方法。

六、正确处理考试与多元评价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考试为主,积极探索多元评价。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教育评价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改革传统评价制度非常重要,但目前新的评价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要认真扎实地发挥好考试这种传统评价方式的作用,不可先破后立,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

评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普适性的评价体系。不论采用何种衡量方法,客观上总有 “ 分值 ”,这是首先需要想通的。我们不要做分数的奴隶,以分取人,以分定性。而且,少一分、多一分,也不见得就会有多少差距。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引导他们懂得理智对待分数。比如,“ 百分制 ” 相对于 “ 等级制 ” ,多了精确度,少了模糊度;而 “ 等级制 ” 相对于 “ 百分制 ”,多了涵盖度,少了细分度。两者利弊,绝不取决于他们自身计算的方法,而是我们对它们的态度。过去考试采用百分制,为了淡化竞争,就改成五分制,好像五分制就是素质教育,百分制就是应试教育,这其实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极端片面理解。希望通过实行“ 等级制 ” 减少竞争压力,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教会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一切评价方法才是最主要的。

七、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本次课改的方向是从教师中心地位向学生中心地位转移,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是从学生中心向教师中心转移。表面上看,两者是趋异性,但实质上是趋同性,各自取长补短,向自己缺乏或薄弱的方面去加强,同时避免各自的片面性,都是为了改进和加强自己国家的基础教育。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应该百分之百为学生的学。观察教学过程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把观察的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都是不必要甚至是无价值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习上来。怎样把握这个度呢?以往是70% ~ 80% 关注教师的教的行为,现在要调整到 50% 以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大于 50%就算基本符合要求,小于、等于都应该视为不符合要求。

八、正确处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教材为范例教好教材,鼓励优秀教师探索用教材教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课堂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惟一对象,教学变成了教书,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教学。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执行者,而是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这是新课程十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用教材“ 教 ” 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然而我国基础教育是普及性教育,越是低年级,师资状况越差,一部分教师 “ 教 ”教材也很难达到要求,用教材 “ 教 ” 就更不现实了。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教好教材仍是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要求。

九、正确处理扬长教育与补短教育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扬长为主,积极做好扬长与补短相结合的工作。

扬长教育是培养成功人才的教育,成功在长处,不在短处,越是扬长,越容易成功;每个人的创造潜能只能蕴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充分挖掘、发挥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因势利导,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求全责备会导致平庸,如果只限于、忙于“ 补短 ” ,则必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 “ 扬长 ” ,就会压制那些奇才、怪才、偏才。

短处很难补成长处,但不能影响长项的发挥,不能影响升学成绩。扬长就是承认差异,承认智力结构多维性和多元性,以及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多样性。扬长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是对整齐划一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扬长是把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化成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十、正确处理表扬与批评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表扬为主,决不放弃批评教育。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但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赞赏也应该有个“ 度 ” 。一节课处处都是 “ 你真棒 ”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味表扬如同一味惩罚都不可取。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并不是不要规范和批评,孩子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要适应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如果过度强调规范,时时处处苛求孩子,孩子会变得消极被动,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把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的限度。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成了个别学生为所欲为的挡箭牌,老师们感到茫然无措。

总之,新课程所确立的目标并非是近期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是远景规划,是大方向。实施者只有正确处理上述重要关系,才能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改革出现的问题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有效课堂:教学要有精、气、神. 
精当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一大支柱。目标精当,就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精当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定向功能、强化激励功能、适应功能和评价功能。教学目标的精当还体现在:综合化。即兼顾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三维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体现;还要有所侧重,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科学分配三个维度的比重,不可面面俱到,平均分配。系统化。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标准”中“总目标”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上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行为化。学生要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目标要具体明确,易理解、可测量、便于评价。

精选的内容:教学内容主要指教科书,广义的还应该包括参考资料、作业练习及其他辅助资料。对教学内容的精选表现为:抓住主要内容,即指向教学、教育、发展任务的内容。挖掘独特内容,即能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内容。不放过深奥之处,即对于较重要而又难懂之处,教师作精细讲解,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结合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热点问题教学,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精心的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导语设计、板书设计等多方面。一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二要精心设计提问。

2、气:民主的气氛、生活的气息、创新的气魄

民主的气氛: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针对教学内容,师生敞开心扉,倾听接纳,坦诚相待;学生人人参与,突出主体,表现个性,展示创造性。师生在如沐春风、其乐融融的气氛中,通过分享彼此对教材的思考、经验、情感、体悟甚至困惑和疑虑,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发展的境界。

生活的气息:新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指“文本课程”,还包括“体验课程”。新课程在内容上,改变过去“繁难偏旧”和偏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贴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体验;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素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放、勇于竞争和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创新的气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教学中,教师要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气魄,学生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创造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可以培养的。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个性差异,培养求异思维;切忌求同过多,遏制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其次要灵活运用教材,积极诱导启发。重视设疑、启疑,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而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再次要创设宽松环境,鼓励创新精神。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天真直率、敢想敢说,乐于独辟蹊径,却容易挂一漏万,缺乏严谨。教师要细心呵护这些宝贵的创新性表现,因为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会使它稍纵即逝。另外,教师要掌握新课程科学的评价标准,不据统一标准判成绩,不惟分数多少论高低。创造性如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即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科学的灌概、合理的施肥、精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它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神:形象要精神、讲授要传神、听课要入神

形象要精神: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注视的中心,其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的精神面貌应该神采奕奕、亲切自然。切忌无精打采、拘谨单调、拖沓慵懒。

讲授要传神:人们之间交流的效果,7%来自语言,38%来自语调,而55%来自表情。一般情况下,老师讲授的内容都是重要而难懂的问题。讲授要达到传神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简明、规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增强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一要发挥笑声的作用。善意的笑,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幽默的笑,是营造宽松氛围的催化剂;会心的笑,能取得微妙的褒贬效果。二要恰当运用手势。三要善于使用面部表情。做到自然、适度、温和。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