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高考语文

2021年高考(165)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时间:2021-02-20  来源:博客  作者:未知


山东省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三学业水平诊断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每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平凡和渺小组成的。把"我"跟所有观众连接起来,释放每一位观众心里的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努力方向。正如电影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所说"我们就是想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个'我'拍好",因为他们最普通,但他们内心最深处有温暖,有情感,有伟大。
从为了新中国第一面电动国旗"万无一失"的林治远,到为了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不敢与爱人相认的高远;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一秒不差"的升旗手朱涛,到把奥运会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地震孤儿的张北京……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击中了每一个"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排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2015年九三阅兵,电影中人物的经历,见证了祖国每一次向前的坚实脚步,唤起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不管是身处繁华的首都,还是身处荒凉的草原;无论是生于建国初期的70岁古稀老人,还是成长于新世纪的青春少年,每个"我"都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重温了记忆,找到了共鸣,牵引出了与祖国最深层的情感羁绊。原来,那些镌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伟大时刻,那些熠熠生辉的璀璨画面,有他,有你,也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和我的祖国》带领我们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我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中,在共和国的星河里,正是无数个"我"默默奉献、无私拼搏,用忠诚、执着、朴实的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对事业坚守,坚定不移为国为民奉献,撑起了共和国的铮铮脊梁,筑起了共和国的雄伟大厦,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摘编自《人民网评<我和我的祖国>, 伟大的时刻有你有我!》)
材料二
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的关系,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
《左传·桓公二年》晋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此等等表明,儒学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曾子语,见《大学》第十章)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谕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依此而论,要想"天下归仁焉",则要从做人的最根本处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等做起。可以说,为仁的基础在血缘亲情之中,而治国安民则是对血缘亲情的放大。
《大学》里"八条目"对此说得最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里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立德于天下,就要为国效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指出,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而整顿好家庭和家族,则应从修养自身做起,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上下功夫。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的产生和弘扬,正是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开拓前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激励人们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和我的祖国》所引发的观众的感动,既来自于见证祖国重要历史时刻而产生的自豪感,又来自于"那就是我"的强烈代入感。
B.影片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与祖国的血脉相连,意在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一如既往地努力拼搏,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C."家国同构"理念将治家与理国相提并论,体现了家、国间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无家则无国;国是家的保障,决定家的兴亡。
D.家与国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家国同构"认知,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人们的家国情怀便会油然而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强调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同时又跟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相挂靠,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辉煌时刻。
B.在家国同构观念影响下,父权与君权在传承方式上如出一辙,对父母之孝与对国君之忠相交相融,治家与治国也可互相融通借鉴。
C.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和国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情感基础,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材料一立足于现实热点,材料二着眼于学术探究,但都围绕家国情怀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揭示了家庭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的主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大学》"八条目"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
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庄子·人间世》)
B.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C.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
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D.人无法,则任化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街子·修身》)
4.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的。(4分) 
5.《我和我的祖国》强调拍好平凡普通的"我"有什么好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庄稼人

秋实

庄稼和庄稼人一样

喜欢串门

打一声招呼

就从墙头上探过身

 

那轮太阳在脊背上滚久了

磨成了圆

棱角

滑进犁沟里

就长出季节和梦想

 

挥一挥镰刀农谚后退

握一握黄土就知收成肥瘦

掌心打开

小院堆满金黄

 

坐在田埂上

你也是黄土

皱纹里飘溢着泥土的芳香

诗人觅香而来

深诵浅唱

(选自《诗刊》2019 年第1492期) 

6.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节写庄稼和庄稼人一样"喜欢串门""打招呼""探过身",充满意趣,可以引发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稼的勃勃生机。

B.第二节作者认为太阳因在庄稼人脊背上磨去棱角而变圆,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庄稼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

C.第三节写出庄稼人对农时的准确把握和对土地的深入了解,借此对劳动者改造自然、创造果实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D."你也是黄土"中的"你",既指作者真心面对、深情讴歌的庄稼人,也指作者在想象中与之进行感情交流、心灵对话的读者。

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情景设置,将"庄稼人""庄稼""太阳""黄土"等几个意象紧密联结,融为一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精神的象征。

B.本诗炼字精妙,动词使用尤为出神入化,"串门""打招呼""滚""滑进""长出"等词均赋予事物极具特色的情态和动感,显得生动活泼。

C.第三节用"掌心打开"直接引出了"小院堆满金黄",看似突兀、出人意料,实则隐含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D.本诗清新自然,疏落有致,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乡村气息浓郁,在结尾处写"诗人觅香而来/深诵浅唱",彰显了庄稼人自身的精神魅力。

8.请简要梳理本诗的行文思路。(4分)

9.请简要说明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14.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节

杜甫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注】严郑公指杜甫好友严武,曾封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作此诗时,杜甫在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倦怠之意。翡翠;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入题,写泛舟之情状。"湍驶"写出了水流之急与船行速之快,故风大致酒醒。

B.颈联写池中所见。船行之处,或见鸳鸯飞起,或见翡翠低翔,呈现一派怡人的景象。

C.尾联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

D.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圆融,上下相应,对仗工稳,用笔极其讲究,足见杜律之精。

16.本诗写晚秋之景语出皆奇,于起笔落笔间前后相承,彼此回应。请结合这一特点对额联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3)《登高》中,诗人杜甫在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之后,生发出"___,__"的无限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   )。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一样。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七年,没有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整天只是安安静静的,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B. 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C. 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D.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2020年9月27日,围绕以"文明照鉴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行。旨在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消除偏见,增进互信,健全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与会专家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大的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纳入中国先哲们的思考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仁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理念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滋养塑造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22.下图是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5个研习对象的层次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30个字。(4分)

2021年高考(165)山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1804名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 分)

1.(3分)D(“家国同构”的认知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只是为家国情怀提供萌生滋长的条件和环境。)

2.(3分)D(对主题的判断和阐述错误。)

3.(3分)B(“八条目”强调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在治家理国中的重要作用。A 认为修身蓄德就是贪求名声,会招致杀身之祸;C论述的是君主的用人之术、为君之道;D 倡导人们遵循礼法。)

4.(4分)大量引用《孝经》《大学》《吕氏春秋》等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论证,极具权威性;(2分)从正反两方面切入进行辩证分析,使说理更加全面、透彻、深刻,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2分)

5.(6分)可以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容易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感,更温暖人,更打动人;(2分)更容易引发观众身份上的自我认同感、成就感、自豪感, 让人感同身受,大家都是祖国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2分)更容易激发观众朴素的爱国情怀,激起他们事业上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勉励所有人用平凡的行为去铸就祖国的伟大。(2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 分)

6.(3分)D(“你”指庄稼人,并非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读者。)

7.(3分)A(“并使其成为劳动者精神的象征”以偏概全。) 

8.(4分)本诗第一节刻画庄稼人朴实热情的性格;(1 分)第二节描绘庄稼人辛勤劳动的场景;(1 分)第三节呈现庄稼人获得丰收的景象;(1分)第四节展现庄稼人赢得人们的赞颂。(1 分)

9.(6分)庄稼人具有像黄土一样的品性,平凡、朴实而厚重,因劳动而拥有生命的魅力;(3分)庄稼人与黄土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成了彼此生命中的要素与必需。(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10.(3 分)B

11.(3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12.(3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13.(8 分)

(1)(4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14.(3分)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 分)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分)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15.(3分)C(尾联意在借白鹭言自身之清高闲雅,向严武表明乞归之志。)

16.(6分)“落”回应“高”,拓展了空间;“迷”回应“杂”,突出了时间变化而带来的景物特点。“秋自落”承接上联之“风”(答“与下联之‘鸳鸯起’相呼应”,可酌情给分),写出动态之感,化秋的无形为有形;“晚相迷”承接上联之“雾”(答

“与下联之‘翡翠低’,可酌情给分),写出景物的朦胧之美。(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6 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句 1 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3 分)D

19.(4分)把雨季中的柳树比作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1 分)柳树的绿与翡翠的绿在颜色上相似;(1分)雨季中的柳树湿润欲滴与翡翠的温润欲滴之情态相似。(2 分) 

20.(4分)(答案示例)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原文的“粉紫色”“红”是为了衬托“湖水”“柳树”的翠绿,进而突出翠湖的“翠”;去掉后失去了色彩的强烈对比,表达效果不明显。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的重点在于“印象”;原句强调翠湖的“翠”,与前文“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形成呼应,符合原文意思。从表达的语气来看:用改句收束文段,语气平淡;原句把“翠”字放在最后,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语气得以强化。

(每点 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5分)去掉“围绕”或“以”“为”;“旨在”前加“论坛”;“健全”改为“扩大”(或:“凝聚”“达成”等);将“最大的”移至“课题”前面;“不仅”“也”后面的内容互换。(每改对一处得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2.(4分)(答案示例)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课程任务群按照作品性质有文学和非文学之分,(1 分)非文学作品是指科学与文化论著;(1分)文学作品按照时空分为外国作家作品和中国作家作品,(1分)中国作家作品则按时代分成三个不同的研习对象,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1分)(分类陈述时,亦可先说文学作品,后说非文学作品。)

四、写作(60 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版权说明:正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