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高中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与前几年比确实大为不同,从原来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转变为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如双向障碍、抑郁症状等临床案例显著增多。家长们、老师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眼睛依然盯在成绩上,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自己劝说、指导又无力改变,就找专业人士讨主意、求办法。比如孩子不上学,就请专业机构配合做孩子上学的工作;比如孩子抑郁情绪,就请专业人士千方百计让孩子维持读完高中,应付完高考……治标不治本,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症结,维护好孩子的心身健康。 其实,高中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特别是新高考后人为制造紧张空气,散步一些敏感的词汇(什么滑档啊,赋分啊……),往往误导孩子,给人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更为可笑的是,有些高中任课老师不了解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凭着自己道听途说或经验臆测,信口给学生说什么高考的难度、考研的重重障碍……这无疑会给学生增加焦虑因素。 那么,如何认识新高考带来的冲击,如何能从根本上化解学生和家长的忧虑,如何能给高中生及家长传递正确信号,让孩子们轻装上阵,从容备考呢? 1.要弄清孩子们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校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于内驱力不足,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启动内驱力,换言之,学生的读书动机缺少了原生动力。孩子们读书为什么?将来干什么?上什么大学?上完大学干嘛……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没有答案,家长们的答案也是想当然凭空或者道听途说来的。既然这件事儿不是自己要做的,做的结果是什么自己也并不知道,动力在哪里? 2.别人设计的目标自己没兴趣。前来咨询的家庭中,说起孩子的目标学校,往往是家长说的比孩子多,选择哪所学校的原因来自家长,不是学生本人。为何选哪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并不知道。这种赌博式的画地为牢,哪里会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 3.学习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网络上传播的段子似乎是笑话,可悲的是现在几乎普遍成为现实版故事,家长们忍到孩子高考,在此前讨好、小心翼翼、遇阻代庖、包办代替,不关心孩子心身健康独独在意孩子成绩……这样的环境,这样多双眼睛盯着孩子的学习氛围,一家人如履薄冰的敏锐表现,让孩子怎么还能安心、静心、淡定地学习? 上述这些情况,如果想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瞄准目标不遗余力,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适宜孩子的目标。对孩子的人格潜质、学习基础、自身的各类资源(比如父母专长)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向,确立孩子自愿达成的目标。(可以通过专业检测) 2.尽早寻求专业指导(不是泛泛地到处听课,而是选择可信度高、专业水平高的机构或人士)。生涯规划其实从小学就该做,既然拖到了高中,高一做最好,高三前没有做,现在做已经不早了,有些家长误以为等高考成绩公布后找人帮忙,其实已经晚了,有些孩子可能被耽误在这缺乏规划的半年里。临近冲刺了,作为后勤的家长还在四处化缘,前线的孩子怎么打胜仗呢? 3.高中生的焦虑,是一家人和整个社会焦虑的投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孩子们身上,其实是家庭焦虑、老师焦虑、社会焦虑的综合体现。平时的小测验也会触及老师的神经(有些不靠谱儿的高难度题就是ta出的)、家长的神经,本来是检验孩子们知识掌握情况,试图通过小测验警示一下,结果老师会私下排名,在家长群(或者私自)公布,搞得整体提心吊胆,似乎每次考试都可能影响孩子前程。这份不安一直在家庭中萦绕,作为当事人的高中生能没感觉?家长们虚假的附和、大气不敢出的小心翼翼,能让孩子们安心学习?请家长们放松些,把孩子的命运稍微放一些给孩子自己,让他们学着掌握自己的命运,享受一下自己拼搏的乐趣。 去年起我通过参加国内权威几个培训,比较系统低地掌握了新高考的政策,结合以往帮助考试填报志愿的经验,深入研读新高考政策,高校新的布局和要求,希望能为更多的孩子提供帮助。 为更多家庭提供最新鲜的高考资讯,提供最专业的志愿填报建议,接触考试焦虑,缓解学习压力。您的垂询和信任,就是我的责任和幸福。 如果您有关于高中生学习、考试焦虑、志愿填报等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评论。高考金牌指导专家为学子及家长提供贴心服务。让我们为莘莘学子助威助力加油!